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Clarinet 50/3 (June 2023).
Printed copies of The Clarinet are available for ICA members.
International Spotlight
如何用单簧管演奏腔音
by Di Xiaoyan and Zhai Xingxing
For the English Version, please click here
在欧洲古典音乐中,单个乐音在发音时频率固定不变,中国传统音乐却不一样,单个乐音发音时频率可不变,也可以有所变化。中国人把乐音发音时频率有变化的音称为“腔音”[1],随着音高变化,其力度和音色也可能变化[2],并根据音高渐变的形态、变化幅度的大小和变化过程的长短以及变化次数等不同因素,把腔音分为吟、猱、绰、注四种形态。大量运用腔音,是中国音乐在音高方面最重要的特点,这一特点和汉藏语系的语言有字调有关。[3]除了中国传统音乐外,在印度和阿拉伯的古典音乐、美国蓝调、犹太音乐中也用“腔音”,而且,在一些特殊民族风格的乐曲和管弦乐作品中,也常用“腔音”,它还常出现在单簧管国际比赛的指定曲目中。
“腔音”是形成中国传统音乐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,广泛应用于民歌、器乐、戏曲与说唱等各种艺术形式。吟、猱、绰、注四种形态,也是琴、筝、二胡、琵琶、笛子等中国民族乐器常用的演奏技法。欧洲音乐术语尚未有与“腔音”相应的语汇,因此外国音乐家称之为“unfixed tone”“tone with intonation”“moving tone”“glissando”“bending tone”等众说纷纭。笔者认为,将中国音乐“腔音”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借用到单簧管演奏艺术中,将舌、口、气、指等技巧有机贯通、精准控制,可大幅拓宽演奏技巧,利于诠释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,从而增强音乐表现力。现将其概念与演奏方法叙述如下:
- 绰(chuo ╯)即上滑音。常见于蓝调音乐、克莱兹默音乐和中国音乐。演奏“绰”,要使气、口、手三者合一,整体渐变并高度配合。
可从a2入手练习,以运指引领,口型由松至紧、呼气由缓到急,使乐音上滑大三度。起步时口型不可太松,呼气不可太慢,否则影响音准。绰关键是运指连贯轻柔,口型和运气仅是微调。绰可上滑八度,难点是双手衔接无缝。练习时,先练高音区、超高音,再练中音区,低音区难奏“绰”,常以音阶取代。
《致敬费德曼》的变奏段(见谱例1)采用“绰”演奏超高音,起音为d3,奏响后无需调整运指,只需继续收紧嘴、抬高舌头位置,加大气流速度,保证发音清晰敏捷,并产生上滑音的效果,即可表达澎湃的情感,同时使音乐达到高潮。文子洋的《秋日映蓉城》(见谱例2),先分f1-c2及d2-b2两段练习,再连起来。第一段吹自然音阶级进,第二段再用“绰”。如同格什温的《蓝色狂想曲》。
- 注(zhu ╮)即下滑音。先练下滑大二度音程,再扩大音程。“注”联动的技法最多,包括舌、口、气、指等多方面,难度最大,须耐心练习。“注”在克莱兹默音乐、中国传统音乐中广泛运用。
吹奏时,首先将舌位降低,下巴微松,放缓气速,向下微调呼气方向,使渐变过程缓慢且充分。从高音区开始较易练出效果。大幅度下滑时,可与运指配合。当运指到位,可下拉下巴、放慢呼气,使“注”最大限度下滑。切忌口型松垮、气速骤减、不按次序、运指机械。
倪耀池用板胡独奏曲移植的单簧管曲《河北花梆子》中(见谱例3),运用“注”模拟板胡高亢圆滑的腔音。这对单簧管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技术挑战。演奏超高音e3 上的“注”,由运舌、运气到动嘴,再配合柔和地运指,方可使下滑音色彩强烈。演奏d3至b2的“注”,则无需按任何指键,需通过口、舌和气息调整得来。“注”是一种高难度技巧,演奏时切忌在舌、口、气尚未运行到位就最先松嘴。
3.吟(yin ~)是气息围绕核心音有规律变化的一种腔音。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音乐常用吟。
与欧洲古典音乐的颤音不同,吟的振动频率更快,振动幅度更宽,声音效果愈发显著,演奏方法也有所不同,颤音用气息,而“吟”用下巴。初习时借鉴重音(>)奏法,使呼气富有弹性;再去掉重音,使音匀称松弛地颤动,接近于古典音乐中的“vibrato”。要演奏吟,还要在乐音上有规律地颤动下巴。从中音区入手练(见谱例4),每拍颤动5次,开始时下巴动作宜小、振动频率宜少;熟练后加大下巴动作,增加颤动频率,再练高、低音区。
演奏贝拉•科瓦奇的《致敬费德曼》(见谱例5)较长的音时,以“呀呀”发声带动牙齿挪动,可展示克莱兹默音乐特征;根据中国蒙古族民歌改编的《鸿雁》(见谱例6)意境悠远,运用“吟”有助于表达细腻的情感,体现中国传统音乐风格。
德国单簧管演奏家、作曲家乔格•威德曼在其作品《三首影子舞蹈》中不仅用了微分音、极强和极弱音,也用了吟、绰、注(见谱例7)使音乐变幻莫测,具鲜明的现代化特征。演奏超高音升f3,宜用牙齿震颤,增强“吟”的效果;演奏超高音降d3时,应先弱奏,伴随力度渐强,微松下巴,同时向下方向微调呼气,到达c3时再用“吟”强奏,这样才能凸显音乐的个性。
4.猱(nao ~或∽)是从核心音出发,由绰到注、或由注至绰再回归核心音的一种腔音,根据滑音的不同方向,分绰猱、注猱两种。猱需将绰、注两种技法连起来演奏。绰猱先以运指主导,微调舌、口与气,再由舌引领,渐次放松口与气而至落指,循环若干次。注猱则以舌为先,结合口与气逐渐放松,同时辅以指,再由指牵动整体,往返数次不等。猱是世界许多民族音乐中极具特色的演奏技法。
练习绰猱,可从g2起步,练好左手部分,再从d2练右手,逐渐放缓“绰”的进程,加大音高渐变,最后连接双手运指。再练中音区、低音区。注猱,可从高音区c3或b2开始,先用“注”,缓慢滑落至目标音g2,再用“绰”上滑至c3或b2,循环数次。再扩大幅度,将目标音低至d2,再用“绰”上滑回到原点,反复数次,仿佛从核心音徐缓画圈,渐大渐圆。
猱与“吟”联系即为“吟猱”。演奏时,先猱再融入吟。吟猱应有规律地改变呼气频率,如再结合下巴颤动,效果则更明显。黄安伦为单簧管与钢琴谱写的《随想曲》(见谱例8),采用陕北民歌《赶牲灵》的曲调创作,演奏第4小节时,先从升f2“绰”至b2,再在第7小节围绕f2“绰猱”“注猱”,使乐音如游丝一般灵变流动,传达出姑娘盼望情人来到时忐忑不安的心情。根据朝鲜族民歌改编的《纺车谣》(见谱例9),演奏g2时应采用“猱”,模仿朝鲜族音乐中的大颤音“摇声”,使其民族风格显现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使用不同品牌型号的乐器、不同厚度的哨片,吟、猱、绰、注的演奏效果不尽相同,演奏者应在实践中进一步调整,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。
随着时代发展,世界各民族音乐广泛传播,东西方文化深入交融,乐器音色进一步开发,演奏技法相互借鉴,有力地推动了音乐艺术现代化进程。作曲家们采用不同的音乐思维创作了单簧管独奏、室内乐以及管弦乐等作品,演奏这些作品,技法需要多样化。掌握腔音技法,既能诠释欧美音乐的现代经典名作,也能很好地把握世界各民族音乐的风格,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作品,为单簧管艺术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。这不仅有利于单簧管演奏艺术的多样化发展,也有利于促进单簧管艺术的现代化进程。
[1] 杜亚雄《中国乐理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7年1月第1版:100
[2] 茅于润《周文中对单个音的论达》载于期刊《音乐艺术》1985年第1期:86
[3] Du Yaxiong. “Fundamentals of Chinese Music Theory and Its Cultural Basis,” Eurasian Studies Yearbook, 71 (1999), 34-80.